南都讯 “这个紫色的油菜、孔雀菜怎么卖呀?”“价格小贵,您可以少买点。”“现在都说要多吃些深色蔬菜,我正好尝尝。好的话,以后还可以继续买。”春节前一周,北京平谷区紫贵庄园小区广场上,举办了一场“家门口赶大集”活动。
十余个展销摊位上,摆放着红颜草莓、沙瓤西红柿、冰激凌萝卜、紫叶生菜等绿色农副产品,以及寓意吉祥美满、造型各异的300余种桃木工艺品等。平日安静的小区也热闹起来,街坊邻居互相打招呼和货比三家。扫码支付时,有的居民还加上了摊主联系方式,方便之后购买。
据悉,春节临近,平谷区住建委牵头,与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乡镇街道联动,统筹农特产品、家政服务、年俗文化等资源,通过进社区赶大集的形式,把惠民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直接送到居民的“家门口”,也为各乡镇农特产品拓宽新的销售渠道。
家门口赶大集
紫色油菜、博士种的西红柿、书法大家送“福”字
“我可以请个‘福’字吗?”“可以啊,写福字要写一对的。”在书法展台上,书法名家、平谷乡贤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福”字和春联免费赠送给居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排队领福字,“还是手写的更有年味儿。”现场还设有保洁家政服务展台,包括家政保洁、安装维修、管道疏通、搬家跑腿等多项便民服务内容,给小区居民特别是老年居民提供有需要的服务。
2月3日的活动,在4个小区进行,有4个乡镇分别对接设立农特产品专场。平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党组书记主任崔荩表示,会根据当天大集展销的情况,继续举办更加丰富的助农便民活动。
居民对绿色有机的农产品有需求,农民也想减少中间环节直接进入社区,过去这个链条没有完全联通,社区也不轻易允许企业进入,因为怕扰乱秩序或不安全、没有品控。
“这次是相当于在政府背书之下,把有保障的农产品通过这个平台把农民和居民、农产品和市场、乡镇和街道社区连接在一起。社区按照市场化行为,做深度对接。”平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党组书记主任崔荩对南都记者透露,这只是第一波。后续会根据当天大集展销的情况做好调查,并围绕居民实际需求,完善供给,争取更多农产品以及便民、文化等多元服务进社区。
“来尝下博士种的西红柿吧,这是坚持生态种植出来的。”娜乌西卡生态农场的同学介绍。据悉,与菜市场的一般“大路货”不太一样,此次展卖摊位展示有很多是来自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博士农场以及平谷区东高村镇、夏各庄镇、镇罗营镇等地的农特产品,旨在将“高大尚”平谷的优质农特产品送到小区,方便市民品尝到农业高科技带来的新成果。
“科技小院”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平谷已有29家科技小院,良种良技带动乡村发展
2月3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今年的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并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一直以来,传统农业大县也是经济小县。各地都在思考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以北京为例,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闻名的海淀区,2023年GDP突破1.1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达1/4;作为首都的农业大区,平谷区尽管经济体量较小,近年来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23年平谷区实现GDP为451.6亿元,增速9.6%,连续两年全市第一。
不仅是GDP增速,去年平谷区4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第一”,还有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彰显经济发展的向上势头。
据悉,近年来该地区正在着力打造以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为核心的“高大尚平谷”。1月13日,平谷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继续建设农业中关村,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首都物流高地,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包括推进城郊大仓基地建设;打造世界休闲谷;落实“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建设农业强国的首都窗口,包括持续打造“科技桃、文化桃、诚信桃、致富桃”,推进“好桃卖好价”;建成首都“菜篮子”保供基地,提速高效智能温室产业集群建设等。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这也是“科技小院”一词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据悉,自2019年起,平谷区引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农职院和农林科学院等院所专家资源和优势学科,在17个乡镇街道建设科技小院29家,实现了涉农乡镇全覆盖。
“科技小院落户西樊各庄村后,农业专家、教授以及常年住在村里的农业研究生成了村里‘三农’发展的智囊团,良种、良技,带动了村里的发展。”平谷区峪口镇西樊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刘京伟对新京报表示,从当初5亩的试验田到如今的150亩,村集体收入每年稳步增长,2023年村集体增长额达到了15万元。“实验田更像是一个窗口,向农户们展示新品种和新技术。农户们看到收益后,主动跟着播种。”刘京伟认为,科技小院的进驻,最大利好是为村庄发展带来了诸多资源,相继有企业在村里安家。这两年,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在当天平谷小区“家门口赶大集”活动中,东高村镇崔家庄村浩萍采摘园的浩萍告诉南都记者,其种植售卖的紫色的油菜、芹菜和孔雀菜,正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提供的品种,专家定时定点到园区指导工作,帮助管理温湿度等。“毕竟是新品种,有的农户并不一定会种,专家的指导就很重要。”她也坦言,因为是有机种植,不使用农药,更建议在冬季温室大棚种,减少病虫害的影响。
此外,为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平谷区创建“博士农场”,让有农业高科技知识、能经营、善管理的人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主体。据了解,2023年平谷新创建“博士农场”32个,全区累计117个获批创建,13位院士、411位博士参与其中。引进荞麦、旱稻等1000余份种质资源。一批创新成果得到成功转化,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创新成果得到市场认可等。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陈秋圆 发自北京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