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肇基文明——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 在天津博物馆五楼开展,成为京津冀游客春节期间的好去处。观众在展览中识古字、思古史、辨器形、知器用、赏纹饰、明典制、触文脉,尽情感受商周文明的独特魅力。
天津博物馆藏有大量代表中华文明早期成就的核心物证,其中商代甲骨1600余件,商周青铜器1200余件、商周玉器600余件。本次展览共计展出甲骨、青铜器、玉器、玺印、钱币、陶器等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天津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对馆藏商周文物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示,全部为该时期的馆藏精品,其中近70件/套玉器、青铜器为首次展出。
甲子刻辞骨
罕见同时展出六种古文字类型
记者看到,此次罕见地同时展出了六种古文字类型,不但有甲骨文、金文,还有玉石文、玺印文、陶文、货币文等,而且在充分展示每件文物具体信息的同时,采用“一件文物讲一个字”的形式讲述字形变迁。
“这次展出的甲骨主要来自于定居天津的几位收藏者,比如著名学者王襄先生、陈邦怀先生,以及王懿荣先生的孙女王福重女士。这些甲骨来源清晰可靠、流传有绪,且大多是甲骨文发现之初传世的珍品。”天津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工作人员、策展人张夏介绍,这些展品也可以说是天津这座城市的馈赠,它们不但诉说着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诉说着一百多年前的甲骨收藏史和研究史,同时也在诉说着近代以来的天津,它们已经是这座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记者看到一片小小的卜甲,上边的字刻得极为精美,一个“大象”的“象”字清晰可见。该卜辞讲的是用捕到的大象祭祀祖先之事。“这片卜甲就是王福重女士捐赠的。商朝后期都城就在今天的安阳,当时该地是非常湿润的,有野生大象活动。这片卜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张夏的解说引人入胜。
此次展出的甲子刻辞骨是一片牛骨,上面所刻并非卜辞,而是按照顺序排列的六十干支(即甲子表)。使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纪日、授时,是中国人的独特发明,时至今日仍在沿用。这件文物充分体现文化传承的力量。
来自北京的观众李先生在反转文字牌前啧啧称赞:“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观赏,还在观赏过程中产生对古今文字的对比和思考。”天津博物馆展览设计部主任孙禹介绍,反转文字牌采用立体设计,使观众感受到古今文字的碰撞和交融,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
西周克镈
71件青铜器再现礼制文明
一尊名为克镈的西周青铜器吸引众人眼光。它造型精美,纹饰简练规整,周身的扉棱装饰绮丽繁缛,透露着庄严的气息。这尊克镈呈椭圆体,平口,体腔饰浮雕龙纹,鼓部有铭文。
“这件青铜器铭文内容丰富,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史料。”天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展出的71件青铜器,均为天津博物馆馆藏精品,其中大部分是带有礼制特征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它在社会物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突出表现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影响上。一方面青铜被大量铸作为武器,因而与军队这一国家机器的存在相联系;另一方面青铜容器被贵族用作礼器,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甚至被作为政权的象征,带有礼制特征的中国青铜器在青铜时代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位负责人介绍。
蟠龙形玉饰
30件玉器绽放礼玉文化
如果说成熟的文字书写系统和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商周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成就,那么作为中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商周时期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的生产规模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逐步形成格调统一的礼玉文化,是商周文明皇冠上的明珠。
得益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良,商周时期玉器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巨、立意之新、结构之巧、制作之精,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在一件名为蟠龙形玉饰的展品前,观众纷纷为这条可爱的蟠龙驻足。它头部较小,嘴略尖而突出,口微张露舌,眼球鼓起,尾稍内卷,惟妙惟肖的刻画令人赞叹不已。
行走在天津博物馆藏商周文物特展,探寻商周文明,感到惬意舒适。此展布景配色喜庆祥和,高贵典雅。“我们依据文物特征,设计了专门的色彩体系,培恩灰、朱砂红与贵族蓝,对应甲骨、青铜器与玉器。”策展人、天津博物馆研究部工作人员孟婷说。展览利用实物、文字、图像、视频、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呈现,提高了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展出将持续到3月31日。
张夏青铜器周文明甲骨天津博物馆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