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老有所YI,有AI相伴”2024中国老年友善医疗发展研讨在北京举行。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老专家协会副会长唐钧以“AI相伴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为主题作演讲,分享国际上老年人健康与医疗经验,并建议未来医疗模式应向平等、协商和讨论的方向转变,从社区做起实现老年友善医疗。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指导,南方都市报社、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联合举办。
老年人要的不是单纯的医疗
“老年人到底需要的是健康还是医疗?”在演讲开始,唐钧抛出一个被广泛误解的问题。他认为老年人真正需要的是健康,而医疗服务只是维护健康的手段之一,在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仅占8%。大部分老年人患的都是慢性病,医疗对他们的帮助有限。社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医疗上,应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从各方面维护健康。
在唐钧看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老龄化,其核心是老年人的功能发挥,不是简单以“有没有病”来定义健康。如果在轮椅和设备的帮助下,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健康的体现。老年人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功能,才是健康老龄化的真正目标。当前,由于各地区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存在差异,也可以尝试通过以“地方为主、中央提供帮助”的模式发展智慧医疗。
发展智慧医疗需观念、模式转变
唐钧认为,发展智慧医疗不仅需要应用新技术,医疗观念与医疗模式也需发生相应转变。当前医疗模式偏重医生、医院的权威性,存在过度医疗现象。但许多新的福利技术旨在发展远程照护,这种虚拟化的照护使被照护者本身成为“诊断代理”,即“你自己在做很多诊断,而不是完全由医生来做出诊断”。这强调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参与和自主性,也对患者本身的医疗知识提出更高要求,建议未来的医疗模式应向平等、协商和讨论的方向转变。
据介绍,当下很多智慧养老项目并未真正起到作用,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人员不懂养老”。唐钧呼吁发展智慧医疗时,技术人员和医生要一起工作,共同作出判断。在他看来,发展老年友善医疗要求医疗从业人员坚守职业道德,也需要同步更新医院管理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医疗制度。
从社区做起实现老年友善医疗
唐钧认为,真正的老年友善医疗应从社区做起。中国社区层面的养老和医疗支持做得不够,远程医疗设备日渐普及却未能有效应用。建议在社区设立终端,使老年人在社区内就能看病,从而腾出医生更多的时间提供上门服务。同时,建立一支由健康照护工作者、社会照护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形成有效的社区支持机制。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陈袁 袁炯贤 谢小清 熊润淼